
有态度的思想者
邀光、揽风、蕴能,向海而生的青岛,离“源源绿电海上来”的愿景渐行渐近——
7月23日,市委书记曾赞荣调研督导绿色能源产业发展情况。他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青岛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加快优化能源结构,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在青岛着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绿色能源”被定位为要突破发展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2030年,以风电装备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链产值力争突破1000亿元。
今年上半年,青岛新能源装机迎来爆发式增长。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青岛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795.1万千瓦,占全市发电装机比重超60%。其中,前5月新增装机173.6万千瓦,超去年全年增量。
龙头企业的引入、大项目的加速推进,让青岛海上新能源迎来突破式发展,一个全新的千亿级的产业链呼之欲出。
01
在青岛绿色能源产业由“陆”转“海”的关键时刻,青岛与中国三峡集团、华电、华能等重磅“能源合伙人”,联手推出多个大项目,成为青岛实现“千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装机”突破的加速器。
位于董家口经济区的金能棋子湾海上光伏项目,一根根桩体整齐扎在海平面之下的砂岩层,一块块光伏板次第安装——阳光下波光粼粼,如同在水面上形成一片新的海洋。
这一项目规划装机总容量200兆瓦,年均发电量约为3.4亿度,预计9月底项目具备并网条件。

金能棋子湾光伏项目预计9月并网。
在即墨海域,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青岛即墨海上光伏项目正加速推进。
作为青岛首个获自然资源部用海批复的海上新能源项目,今年5月,一期60万千瓦项目首批4万千瓦实现并网,意味着青岛海上新能源实现“零”的突破。
在西海岸新区东部海域,总投资390亿元的30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已启动陆上配套工程前期手续办理,即墨区东部海域总投资超300亿元的海上风电项目正进行用海、用地手续论证,力争年底前开工。
抢滩海洋新能源的同时,今年以来,青岛还在更多领域尝试逐“绿”向“新”,推出多个带有“首个”标签的标志性创新项目。
我国首个实现工业运行的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建成投用——
中国石化青岛炼化建成的全海水环境漂浮式光伏项目,与前期投用的桩基式水面光伏联动,整体项目年发绿电1670万千瓦时,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1.4万吨。
全省首个钙钛矿太阳能光伏发电113kW示范项目建成投运——
落地在城阳区的这一项目利用先进太阳能光伏材料,通过创新组件组合与多元化场景设计,在山东省内首次实现钙钛矿技术“光伏+车棚”“光伏+建筑”多场景融合,探索钙钛矿太阳能光伏产品商业化应用。
大规模“光伏+养殖”一体化示范项目并网投运——
北岸城晖100MW渔光互补项目融合“水下养殖、水上发电、生态旅游”创新模式,通过立体开发模式实现多重效益,年均发电量达1.88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14.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9万吨。
青岛还在分布式光伏领域进行多元化探索。
作为国家整县光伏试点,黄岛、胶州、莱西累计并网突破190万千瓦,超额完成试点任务;
青岛特钢、中节能、海尔、青岛港等一批企业建成厂房屋顶光伏115万千瓦;
城投新能源集团通过能源合同管理模式向企业提供绿色电力管理服务,目前已建成包括奇瑞、双星、城鑫等分布式光伏项目,总装机规模约50兆瓦。
02
青岛“10+1”创新型产业体系链主名单日前新鲜出炉,62家链主企业中,最“年轻”的就是来自绿色能源产业的东方风电(青岛)新能源有限公司。
这家公司成立于2025年4月,位于即墨,由央企东方电气旗下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让其担任产业链的链主,青岛看重的,正是东方电气在复杂系统的风电装备产业链上乃至绿色能源产业版图上的创新引领和集聚带动能力。
具备全球最大功率等级海上风电机组研发制造能力和风电全产业链能力的东方电气,在青岛布局了总投资近30亿元的海上风电北方总部项目,目前已完成选址,计划分3期投资建设,一期规划建设年产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的海上风电主机整机制造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海上风电的规模化开发,牵起了一条未来的千万级绿色能源装备产业链,为青岛产业链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今年3月成立的青岛市绿色能源产业联盟,在200余家成员中,联盟理事长由东方电气集团出任,绿色能源产业链链主由三峡集团山东分公司担任,副理事长由华能山东分公司、华电山东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青岛宝鉴科技、青岛汉缆股份、青岛盘古智能六家公司担任。

青岛绿色能源产业联盟成立。
这些企业大多聚集在高压海缆、风电结构件、电控配件、特种船舶等绿色能源装备上下游配套领域,既有新引进的产业龙头,也有青岛本土生长起来的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
作为国内细分市场排名前三的风机塔架制造商,天能重工新上生产线扩大风机塔架等产品产能,并投资3700万元推进生产线改造。新产线建成后,将进一步巩固青岛在风机基础结构领域的优势。
在国内海上风电升压站市场占据20%份额的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青岛)有限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海上风电升压站加工设计、建造、安装、调试技术体系,实现了目前已通过产业联盟嵌入青岛风电装备供应链,让青岛海风项目用上“青岛造”海上升压站。
在即墨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规划布局中的风电装备制造、智能船舶制造、配套及预留发展区三个板块正陆续落地。
除了已经落地投产的风电传动设备制造商青岛宝鉴、北方最大的海底电缆生产商青岛汉缆等产业链关键环节项目,女岛绿色能源装备产业园还新签约中车、盘古等一批装备制造企业,加速打造深远海风电母港。
03
让更多行业企业走出传统发展路径,探索“风光海氢储”耦合发展新赛道,也是青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7月22日,随着一辆真情巴士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驶入青岛炼化建成的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计量表上氢气出厂的数字跳动到1000000kg,这也意味着青岛自产燃料电池氢突破1000吨。
从2021年实现第一车燃料电池氢顺利出厂,到建成全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以及全国首个工厂化海水制氢项目、水面光伏项目,形成“光伏制绿电、绿电制绿氢”的新能源产业格局,青岛炼化正在成长为青岛市氢能供应链“第一氢能公司”。

青岛炼化燃料电池氢出厂累计突破1000吨。
除了充满想象力的绿电制绿氢的产业,在航运业脱碳的大势下,绿氨、绿甲醇未来有望成为可替代的航运清洁能源。
去年11月,青岛港完成甲醇码头及储罐设施改造,今年又携手10家船公司签署《绿色能源供应合作备忘录》,促进绿色燃料在航运业的应用。加力部署推进绿电制取绿氢、绿氨、绿甲醇产业化,提升青岛航运绿色燃料资源供给能力。
在城阳区,青岛市储能产业首个引进的百亿级项目——鹏辉能源储能电池零碳制造基地的落成,不仅集聚了20余家配套企业,还为7家本土能源企业打开成长新空间。
鹏辉提供的先进的储能系统和各种技术解决方案,让北岸新能源从充电桩业务转型至渔光互补项目,建成后,项目反向为鹏辉提供绿电供应,形成更加深入的良性产业生态。
“风光海氢储”产业生态的加速集聚,不仅将拓展青岛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空间,也将重塑城市以绿色为底色的产业体系。
